[命令] Linux 命令 tar (打包和压缩)

内容目录:

内容一:使用 tar 命令压缩并创建(压缩)包(以压缩内容的维度进行分类)
1.1 使用 tar 命令打包目录
1.2 使用 tar 命令打包多个文件

内容二:使用 tar 命令压缩并创建(压缩)包(以压缩格式的维度进行分类)
2.1 使用 tar 命令以 gzip 格式压缩
2.2 使用 tar 命令以 bzip2 格式压缩
2.3 使用 tar 命令以 xz 格式压缩

内容三:解压(压缩)包
3.1 将(压缩)包解压到当前目录
3.2 将(压缩)包解压到指定目录

内容四:tar 命令的常用选项

具体的内容:

内容一:使用 tar 命令压缩并创建(压缩)包(以压缩内容的维度进行分类)
1.1 使用 tar 命令打包目录

# tar zcvf tmp.tar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 是创建的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1.2 使用 tar 命令打包多个文件

# tar zcvf tmp.tar file1 file2 file3

(补充:这里的 tmp.tar 是创建的包,而 file1 file2 file3 是被压缩的目录)

内容二:使用 tar 命令压缩并创建(压缩)包(以压缩格式的维度进行分类)
2.1 使用 tar 命令以 gzip 格式压缩

# tar zcvf tmp.tar.g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gz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2.2 使用 tar 命令以 bzip2 格式压缩

# tar jcvf test.tar.bz2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bz2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bz2 后缀的文件比 gz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2.3 使用 tar 命令以 xz 格式压缩

# tar Jcvf test.tar.x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xz 是创建的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xz 后缀的文件比 bz2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内容三:解压(压缩)包
3.1 将(压缩)包解压到当前目录

# tar zxvf tmp.tar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补充: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压缩)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压缩)包、gzip 格式的(压缩)包、bzip2 格式的(压缩)包、xz 格式的(压缩)包)

3.2 将(压缩)包解压到指定目录

# tar zxvf tmp.tar -C /tmp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C /tmp


补充:
1) 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压缩)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压缩)包、gzip 格式的(压缩)包、bzip2 格式的(压缩)包、xz 格式的(压缩)包
2) 这里的 /tmp 是(压缩)包里的内容要被解压到目录

内容四:tar 命令的常用选项

1) –remove-files 压缩完成后删除原来的文件
2) –exclude= 排除某些文件不压缩

[步骤] Linux 图形桌面的安装 (GNOME 版) (openSUSE & SLE 版)

步骤目录:

步骤一:系统环境要求

步骤二:显示 openSUSE & SLE 可安装的软件包组

步骤三:安装 GNOME 图形界面
3.1 安装 GNOME 图形界面
3.2 将系统默认的图形桌面设置为 GNOME 图形桌面

步骤四:进入图形界面
4.1 设置系统开机进入图形桌面
4.2 立刻进入图形桌面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系统环境要求

服务器系统要配置好可用的软件源

步骤二:显示 openSUSE & SLE 可安装的软件包组

# zypper se -t pattern

步骤三:安装 GNOME 图形桌面
3.1 安装 GNOME 图形桌面

# zypper in -t pattern gnome

3.2 将系统默认的图形桌面设置为 GNOME 图形桌面

# vim /etc/sysconfig/displaymanager

将以下内容:

......
DISPLAYMANAGER_XSERVER="Xorg"

修改为:

......
DISPLAYMANAGER_XSERVER="gdm"

步骤四:进入图形桌面
4.1 设置系统开机进入图形桌面

# systemctl set-default graphical.target

4.2 立刻进入图形桌面

# startx

或者:

# init 5

[步骤] bond 网卡捆绑组的添加(CentOS Linux & RHEL 版)

步骤目录:

步骤一:显示现有的网卡有哪些

步骤二:添加网卡捆绑组
2.1 添加网卡捆绑组
2.1.1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2.1.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2.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子网卡
2.2.1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2.2.2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案例

步骤三:给网卡捆绑组配置 IP 地址

步骤四:启动网卡捆绑组
4.1 显示现有的网卡捆绑组和对应的子网卡有哪些
4.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4.2.1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4.2.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4.3 启动网卡捆绑组
4.3.1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4.3.2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步骤五:确认网卡捆绑组的 IP 地址配置成功

步骤六: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
6.1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命令格式
6.2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的案例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显示现有的网卡有哪些

# nmcli connection show

步骤二:添加网卡捆绑组
2.1 添加网卡捆绑组
2.1.1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 con-name <connection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ifname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mode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type> miimon <delay time>

2.1.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 con-name bond0 ifname bond0 mode active-backup miimon 100

(补充:这里以创建连接名为 bond0 设备名为 bond0 延迟为 100 的网卡捆绑组为例)

2.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子网卡
2.2.1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network card connection name> ifname <subnet card name> master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type>

2.2.2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eth0 ifname eth0 master bond0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eth1 ifname eth1 master bond0

(补充:这里以将连接名为 eth0 和 eth1 的网卡添加到 bond0 网卡捆绑组为例)

步骤三:给网卡捆绑组配置 IP 地址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bond-bond0 ipv4.addresses 192.168.100.5/24 ipv4.gateway 192.168.100.1 autoconnect yes

(补充:这里给 bond-bon0 网卡捆绑组添加 192.168.100.5/24 IP 地址,192.168.100.1 网关并且自动启动为例)

步骤四:启动网卡捆绑组
4.1 显示现有的网卡捆绑组和对应的子网卡有哪些

# nmcli connection show

4.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4.2.1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up <subnet card name>

4.2.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slave-em1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slave-em2

(补充:这里以重启 bond-slave-em1 或者 bond-slave-em2 为例)

或者:

# nmcli connection reload

4.3 启动网卡捆绑组
4.3.1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up <connection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4.3.2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bond0

(补充:这里以启动 bond-bond0 网卡组为例)

步骤五:确认网卡捆绑组的 IP 地址配置成功

# ip address show 

(补充:如果网卡组里出现了我们配置的 IP 地址,则代表 IP 地址配置成功)

步骤六: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
6.1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命令格式

# cat /proc/net/bonding/<bond name>

6.2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的案例

# cat /proc/net/bonding/bond-bond0

[实验] LNMP 平台的搭建 (openSUSE Leap 15 版)

步骤目录:

步骤一:LNMP 简介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步骤三:搭建 LNMP
3.1 Nginx 网页服务
3.1.1 安装 Nginx 网页服务
3.1.2 配置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3.1.2.1 删除原有的 Nginx 服务的配置文件
3.1.2.2 创建新的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3.1.2.3 配置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3.1.3 启动 nginx 网页服务
3.2 MariaDB 数据库
3.2.1 安装 MariaDB 数据库
3.2.2 启动 MariaDB 数据库
3.3 PHP 环境和连接服务
3.3.1 安装 PHP 环境和连接服务
3.3.2 创建提供 PHP 连接服务的用户
3.3.3 配置 PHP 连接服务的配置文件

步骤四:后续工作

步骤五:测试 LNMP 平台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LNMP 简介

LNMP 是一个实现网站服务的方法,它由 4 样东西组成:
1) Linux 系统
2) Nginx 网页服务
3) MariaDB 数据库
4) PHP 网页程序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1) 服务器的系统需要是 openSUSE 15 版本
2) 服务器要关闭防火墙
3) 服务器系统要配置好可用的软件源(最好是软件数量最多的官方版本)

步骤三:搭建 LNMP
3.1 Nginx 网页服务
3.1.1 安装 Nginx 网页服务

# zypper -n install nginx

3.1.2 配置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3.1.2.1 删除原有的 Nginx 服务的配置文件

# rm /etc/nginx/nginx.conf

3.1.2.2 创建新的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 cp /etc/nginx/nginx.conf.default /etc/nginx.conf

3.1.2.3 配置 Nginx 网页服务的配置文件

# vi /etc/nginx/nginx.conf

将其中的:

......
        location / {
            root   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location ~ \.php$ {
        #    root           html;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    fastcgi_index  index.php;
        #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scripts$fastcgi_script_name;
        #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

修改为:

......
        location / {
            root   html;
            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
......
        location ~ \.php$ {
            root           html;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scripts$fastcgi_script_name;
            include        fastcgi.conf;
        }
......

(补充:这里以让 Nginx 将对于 PHP 的请求传递到本机的 9000 端口为例)

3.1.3 启动 Nginx 网页服务

# systemctl start nginx

3.2 MariaDB 数据库
3.2.1 安装 MariaDB 数据库

# zypper -n install mariadb mariadb-server

3.2.2 启动 MariaDB 数据库

# systemctl start mariadb

3.3 PHP 环境和连接服务
3.3.1 安装 PHP 环境和连接服务

# zypper -n install php7 php7-fpm php7-mysql php7-gd php7-mbstring php7-opcache php7-json php7-xmlrpc php7-zlib

3.3.2 创建提供 PHP 连接服务的用户

# useradd php-fpm -s /sbin/nologin

3.3.3 配置 PHP 连接服务的配置文件

# vi /etc/php-fpm.conf

将以下内容:

......
user = nouser
group = nouser
......

修改为:

......
user = php-fpm
group = users
listen = 127.0.0.1:9000
......


补充:这里以
1) 以 php-fpm 用户和 users 用户组的身份启动 php-fpm
2) 让 php-fpm 监听本地 9000 端口为例

步骤四:后续工作

1) 给 MariaDB 数据库设置用于存储网页数据的用户和密码
2) 将 PHP 网页程序放到 Nginx 的网页目录下(/srv/www/htdocs)
3) 给 PHP 网页程序设置用于连接 MariaDB 数据库的用户和密码

步骤五:测试 LNMP 平台

使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 IP 地址就可以看到对应 PHP 网页了

[步骤] Django 数据表的重建 (不影响原有的数据)

注意:

在重建 Django 数据表之前要先安装 Django 服务

正文:

(django_env) [root@python mysite]# python manage.py migrate
Operations to perform:
  Apply all migrations: admin, auth, contenttypes, sessions
Running migrations:
  Applying contenttypes.0001_initial... OK
  Applying auth.0001_initial... OK
  Applying admin.0001_initial... OK
  Applying admin.0002_logentry_remove_auto_add... OK
  Applying contenttypes.0002_remove_content_type_name... OK
  Applying auth.0002_alter_permission_name_max_length... OK
  Applying auth.0003_alter_user_email_max_length... OK
  Applying auth.0004_alter_user_username_opts... OK
  Applying auth.0005_alter_user_last_login_null... OK
  Applying auth.0006_require_contenttypes_0002... OK
  Applying auth.0007_alter_validators_add_error_messages... OK
  Applying auth.0008_alter_user_username_max_length... OK
  Applying sessions.0001_initial...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