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Postfix 数据的加密 (通过 TLS 实现)

内容一:Postfix 不使用 TLS 加密数据传输的后果

1) 收发的邮件数据会被他人截取
2) 给 Gmail 等电子邮箱发送邮件时,会提示类似 “ *** 未对此邮件进行加密” 的信息

内容二:给 Postfix 设置 TLS 加密数据传输的方法
2.1 给 Postfix 的配置文件设置 TLS 机密数据传输的参数

# vim /etc/postfix/main.cf

添加以下内容:

......
smtpd_tls_security_level = may
smtp_tls_security_level = may
......


补充:
smtpd_tls_security_level 代表接收邮件的 TLS 安全等级
smtp_tls_security_level 代表发送邮件的 TLS 安全等级
TLS 的常用安全等级有 none、may 和 encrypt :
1) none 表示禁止使用 TLS 加密
2) may 表示可以接收不使用 TLS 加密的邮件,但是会提出支持 TLS 加密的通告。发送邮件时优先发送支持 TLS 加密的邮件
3) encrypt 表示强制使用 TLS 加密

2.2 重启 Postfix 服务

# systemctl restart postfix

[内容] Nginx 的使用 (开启网页目录结构)

注意:

在开启 Nginx 网页目录结构之前要先安装 Nginx

正文:

内容一:开启 Nginx 目录结构的目的

默认安装了 Nginx 之后,被访问的网页只会显示一张 Nginx 的欢迎页面或者 404
有时候我们需要让网页现实网页根目录中的文件和目录,用于提供 http 下载等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启 Nginx 的目录结构

内容二:开启 Nginx 目录结构的方法

# vi /usr/local/nginx/conf/nginx.conf

将部分内容修改如下:

http {
......
server {
......
location /{
......
autoindex on;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autoindex_localtime on;
charset utf-8,gbk,gb2312;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
}
......
}
......
}
......


补充:
1) 这里是在 localtion 下面添加开启目录结构的参数
2) 这里的 autoindex on 表示开启目录结构
3) 这里的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表示显示文件大小
4) 这里的 autoindex_localtime on 表示显示服务器的时间
5) 这里的 charset utf-8,gbk,gb2312 表示避免中文乱码
6) 这里的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表示文件可下载

或者:

# vi /usr/local/nginx/conf/nginx.conf

将部分内容修改如下:

http {
......
server {
......
location /{
......
}
......
autoindex on;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autoindex_localtime on;
charset utf-8,gbk,gb2312;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
}
......
}
......


补充:
1) 这里是在 server 下面添加开启目录结构的参数
2) 这里的 autoindex on 表示开启目录结构
3) 这里的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表示显示文件大小
4) 这里的 autoindex_localtime on 表示显示服务器的时间
5) 这里的 charset utf-8,gbk,gb2312 表示避免中文乱码
6) 这里的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表示文件可下载

或者:

# vi /usr/local/nginx/conf/nginx.conf

将部分内容修改如下:

http {
......
autoindex on;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autoindex_localtime on;
charset utf-8,gbk,gb2312;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
server {
......
location /{
......
}
......
}
......
}
......


补充:
1) 这里是在 http 下面添加开启目录结构的参数
2) 这里的 autoindex on 表示开启目录结构
3) 这里的 autoindex_exact_size on 表示显示文件大小
4) 这里的 autoindex_localtime on 表示显示服务器的时间
5) 这里的 charset utf-8,gbk,gb2312 表示避免中文乱码
6) 这里的 add_header 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 表示文件可下载

[步骤] SFTP 的安全使用

步骤目录:

步骤一:创建 SFTP 用户的组

步骤二:创建用于 SFTP 的主目录
2.1 创建用于 SFTP 的主目录
2.2 设置用于 SFTP 的主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2.3 设置用于 SFTP 的主目录的权限

步骤三:开启 SFTP 服务
3.1 修改 sshd 配置文件
3.2 重启 sshd 服务

步骤四:创建 SFTP 用户
4.1 创建 SFTP 用户
4.1.1 创建 SFTP 用户
4.1.2 给 SFTP 用户设置密码
4.2 创建 SFTP 用户的主目录
4.2.1 创建 SFTP 用户的主目录
4.2.2 设置 SFTP 用户的主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4.2.3 设置 SFTP 用户的主目录的权限
4.3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
4.3.1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
4.3.2 设置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4.3.3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的权限

步骤五: SFTP 的使用
5.1 登陆 SFTP
5.2 SFTP 可使用的命令
5.2.1 显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5.2.2 创建某一个目录
5.2.3 从被远程的主机上下载一个文件
5.2.4 将本地的一个文件上传到被远程的主机上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创建 SFTP 用户的组

# groupadd sftp

步骤二:创建用于 SFTP 的主目录
2.1 创建用于 SFTP 的主目录

# mkdir /sftp

(补充:这里以创建 /sftp 目录为例)

2.2 设置用于 SFTP 的主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 chown root:sftp /sftp

(补充:这里以给 /sftp 设置 root 主和 sftp 组为例)

2.3 设置用于 SFTP 的主目录的权限

# chmod 755 /sftp

(补充:这里以给 /sftp 目录权限为例)

步骤三:开启 SFTP 服务
3.1 修改 sshd 配置文件

# vim /etc/ssh/sshd_config

如果是 RHEL & CentOS Linux,将以下内容:

......
Subsystem       sftp    /usr/libexec/openssh/sftp-server
......

修改为:

......
# Subsystem       sftp    /usr/libexec/openssh/sftp-server
......

如果是 openSUSE & SLE, 将以下内容:

......
Subsystem       sftp    /usr/lib/ssh/sftp-server
......

修改为:

......
# Subsystem       sftp    /usr/lib/ssh/sftp-server
......

并添加以下内容:

......
Subsystem       sftp    internal-sftp
Match Group sftp
ChrootDirectory /sftp/%u
ForceCommand    internal-sftp
AllowTcpForwarding no
X11Forwarding no


补充:这里以
(1)sftp 的所属组是 sftp
(2)以 /sftp/%u 作为 sftp 的家目录
为例

3.2 重启 sshd 服务

# systemctl restart sshd

步骤四:创建 SFTP 用户
4.1 创建 SFTP 用户
4.1.1 创建 SFTP 用户

# useradd -g sftp -s /bin/false sftpuser

(补充:这里以创建名为 sftpuser ,所属组为 sftp,解释器是 /bin/false 的用户为例)

4.1.2 给 SFTP 用户设置密码

# passwd sftpuser

(补充:这里以给 sftpuser 用户设置密码为例)

4.2 创建 SFTP 用户的主目录
4.2.1 创建 SFTP 用户的主目录

# mkdir /sftp/sftpuser

(补充:这里以创建 /sftp/sftpuser 目录为例)

4.2.2 设置 SFTP 用户的主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 chown root:sftp /sftp/sftpuser

(补充:这里以给 /sftp/sftpuser 设置 root 主和 sftp 组为例)

4.2.3 设置 SFTP 用户的主目录的权限

# chmod 755 /sftp/sftpuser

(补充:这里以给 /sftp/sftpuser 目录权限为例)

4.3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
4.3.1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

# mkdir /sftp/sftpuser/write

(补充:这里以创建 /sftp/sftpuser/write 目录为例)

4.3.2 设置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的所属组和所属主

# chown sftpuser:sftp /sftp/sftpuser/write

(补充:这里以给 /sftp/sftpuser/write 设置 sftpuser 主和 sftp 组为例)

4.3.3 创建 SFTP 用户有写入权限的目录的权限

# chmod 755 /sftp/sftpuser/write

(补充:这里以给 /sftp/sftpuser/write 目录权限为例)

步骤五: SFTP 的使用
5.1 登陆 SFTP

# sftp sftpuser@127.0.0.0.1

(补充:这里以使用 sftpuser 用户登陆 IP 地址为 127.0.0.1 的 sftp 为例)

5.2 SFTP 可使用的命令
5.2.1 显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sftp> ls

5.2.2 创建某一个目录

sftp> mkdir test

(补充:这里以创建 test 目录为例)

5.2.3 从被远程的主机上下载一个文件

sftp> get test.txt

(补充:这里以下载 test.txt 文件为例)

5.2.4 将本地的一个文件上传到被远程的主机上

sftp> put local.txt

(补充:这里以上传 local.txt 文件为例)

[内容] DNS 客户端的设置 (Linux 版)

内容一:设置 DNS 客户端
1.1 直接在本地指定域名
1.1.1 直接在本地指定域名的方法

# vim /etc/hosts

添加以下内容:

......
<IP address> <domain name>

(注意:/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 /etc/resolv.conf 里的高)

1.1.2 直接在本地指定域名的案例

# vim /etc/hosts

添加以下内容:

......
192.154.240.64 eternalcenter.com

(补充:这里以将 192.154.240.64 解析为 eternalcenter.com 为例)

(注意:/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 /etc/resolv.conf 里的高)

1.2 使用远程的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
1.2.1 使用远程的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
1.2.1.1 使用远程的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的方法
1.2.1.1.1 直接修改 /etc/resolv.conf 文件

# vim /etc/resolv.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nameserver <IP address of DNS server>

(注意:/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 /etc/resolv.conf 里的高)

1.2.1.1.2 使用 nmcli 命令
1.2.1.1.2.1 使用 nmcli 命令配置一个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network card name> ipv4.dns <IP address of DNS server>

(补充:不将 /etc/NetworkManager/NetworkManager.conf 里的 [main] dns=none 参数修改为 none 的话,此参数会覆盖 /etc/resolv.conf 里的设置)


注意:
1) 此方法只对 CentOS8&RHEL8 适用
2) /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使用 nmcli 命令的高

1.2.1.1.2.2 使用 nmcli 命令配置多个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network card name> ipv4.dns "<first IP address of DNS server>,<second IP address of DNS server>,<third IP address of DNS server>......"

(补充:不将 /etc/NetworkManager/NetworkManager.conf 里的 [main] dns=none 参数修改为 none 的话,此参数会覆盖 /etc/resolv.conf 里的设置)


注意:
1) 此方法只对 CentOS8&RHEL8 适用
2) /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使用 nmcli 命令的高

1.2.1.2 使用远程的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的案例
1.2.1.2.1 直接修改 /etc/resolv.conf 文件

# vim /etc/resolv.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nameserver 8.8.8.8

(补充:这里以使用 8.8.8.8 DNS 服务器为例)

(注意:/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 /etc/resolv.conf 里的高)

1.2.1.2.2 使用 nmcli 命令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eth0 ipv4.dns 8.8.8.8


补充:
1) 这里以给 eth0 网卡添加 8.8.8.8 DNS 服务器为例
2) 不将 /etc/NetworkManager/NetworkManager.conf 里的 [main] dns=none 参数修改为 none 的话,此参数会覆盖 /etc/resolv.conf 里的设置

(注意:/etc/hosts 里记录的 DNS 优先级要比使用 nmcli 命令的高)

1.2.2 显示正在使用远程的 DNS 服务器解析的域名

# nmcli connection show | grep -i ipv4.dns

内容二:检查 DNS 域名解析
2.1 使用 ping 命令解析域名
2.1.1 使用 ping 命令解析域名的格式

# ping <domain name>

2.1.2 使用 ping 命令解析域名的案例

# ping eternalcenter.com
PING eternalcenter.com (192.154.240.64)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v144-48-142.ap-east.sugarhosts.net (192.154.240.64): icmp_seq=1 ttl=50 time=144 ms
64 bytes from v144-48-142.ap-east.sugarhosts.net (192.154.240.64): icmp_seq=3 ttl=50 time=70.8 ms
64 bytes from v144-48-142.ap-east.sugarhosts.net (192.154.240.64): icmp_seq=4 ttl=50 time=81.3 ms
64 bytes from v144-48-142.ap-east.sugarhosts.net (192.154.240.64): icmp_seq=5 ttl=50 time=103 ms
......

2.2 使用 host 命令解析域名
2.2.1 使用 host 命令解析域名的格式

# host <domain name>

2.2.2 使用 host 命令解析域名的案例

# host eternalcenter.com
eternalcenter.com has address 192.154.240.64

(补充:这里以解析 etenalcenter.com 域名为例)

2.3 使用 nslookup 命令解析域名
2.3.1 使用 nslookup 命令解析域名的格式

# nslookup <domain name>

2.3.2 使用 nslookup 命令解析域名的案例

# nslookup eternalcenter.com
Server:		8.8.8.8
Address:	8.8.8.8#53

Non-authoritative answer:
Name:	eternalcenter.com
Address: 192.154.240.64

(补充:这里以解析 etenalcenter.com 域名为例)

[实验] 自动挂载服务的搭建 (通过 Autofs 和 NFS 实现) (CentOS Linux 8 版)

纪念:站主于 2020 年 6 月完成了此开源实验,并将过程中的所有命令经过整理和注释以后,形成以下教程

步骤目录:

步骤一:规划拓扑
1.1 服务器列表
1.2 服务器列表简介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步骤三:所有服务器安装 NFS 服务
3.1 所有服务器安装 NFS 服务
3.2 设置所有服务器开机自启 NFS 服务
3.3 所有服务器启动 NFS 服务

步骤四:配置 NFS 服务
4.1 创建用于 NFS 服务的目录
4.1.1 创建被 NFS 服务共享的目录
4.1.2 创建用于自动挂载 NFS 服务分享目录的目录
4.2 配置服务端的 NFS 服务配置文件
4.2.1 在服务端上添加可被 NFS 服务挂载的选项
4.2.2 让刚刚修改的 NFS 服务配置文件生效
4.3 部署客户端的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
4.3.1 安装 Autofs 服务
4.3.2 设置客户端开机自启 Autofs 服务
4.3.3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
4.3.3.1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自动挂载的主配置文件
4.3.3.2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的从配置文件
4.3.4 让刚刚修改的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配置文件生效

步骤五:显示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是否设置成功
5.1 显示客户端当前的目录挂载情况
5.2 进入到 Autofs 自动挂载的目录
5.3 再次显示客户端当前的目录挂载情况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规划拓扑
1.1 服务器列表

服务端 192.168.101.10
客户端 192.168.101.11

1.2 服务器列表简介

1) 服务器提供 NFS 服务将自己的目录分享
2) 客户端挂载和使用 NFS 服务将服务端分享的目录挂载在自己的目录上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1) 所有服务器的系统都需要是 CentOS 8 版本
2) 所有服务器都要关闭防火墙
3) 所有服务器系统都要配置好可用的软件源
4) 需要按照拓扑图给对应的服务器配置好 IP 地址和主机名
5) 所有服务器都要可以相互 ping 通自己和对方的 IP 地址和主机名

步骤三:所有服务器安装 NFS 服务
3.1 所有服务器安装 NFS 服务

(分别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yum -y install rpcbind nfs-utils

3.2 设置所有服务器开机自启 NFS 服务

(分别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enable nfs-server

3.3 所有服务器启动 NFS 服务

(分别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start nfs-server

步骤四:配置 NFS 服务
4.1 创建用于 NFS 服务的目录
4.1.1 创建被 NFS 服务共享的目录

(只在服务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mkdir /nfsshare

4.1.2 创建用于自动挂载 NFS 服务分享目录的目录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mkdir /autofs

4.2 配置服务端的 NFS 服务配置文件
4.2.1 在服务端上添加可被 NFS 服务挂载的选项

(只在服务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exports

添加以下内容:

......
/nfsshare 192.168.101.0/24(rw,sync,no_root_squash,no_subtree_check)

(补充:这里的 192.168.101.0.24 是客户端的 IP 地址所在的网段)

4.2.2 让刚刚修改的 NFS 服务配置文件生效

(只在服务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exportfs -a

4.3 部署客户端的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
4.3.1 安装 Autofs 服务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yum -y install autofs

4.3.2 设置客户端开机自启 Autofs 服务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enable autofs

4.3.3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
4.3.3.1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自动挂载的主配置文件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auto.master

将以下内容:

......
#
/misc   /etc/auto.misc
#
......

修改为:

......
/misc   /etc/auto.misc
/autofs /etc/auto.autofs
......

(补充:在这里指定了 /etc/auto.autofs 为 Autofs 的从配置文件,并且将 autofs 的主目录设置为 /autofs)

4.3.3.2 在客户端上设置 Autofs 的从配置文件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cp /etc/auto.misc /etc/auto.autofs
# vim /etc/auto.autofs

将以下内容:

......
cd              -fstype=iso9660,ro,nosuid,nodev :/dev/cdrom
......

修改为:

......
cd              -fstype=iso9660,ro,nosuid,nodev :/dev/cdrom
directory01             -fstype=nfs,rw 192.168.101.10:/nfsshare
......

(补充:在这里指定了 Autofs 的次级目录为 directory01,即:/autofs/directory01)

4.3.4 让刚刚修改的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配置文件生效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restart autofs

步骤五:显示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是否设置成功
5.1 显示客户端当前的目录挂载情况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957M     0  957M   0% /dev
tmpfs           971M     0  971M   0% /dev/shm
tmpfs           971M   17M  954M   2% /run
tmpfs           971M     0  971M   0% /sys/fs/cgroup
/dev/vda1        10G  1.6G  8.5G  16% /
tmpfs           195M     0  195M   0% /run/user/0

5.2 进入到 Autofs 自动挂载的目录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cd /autofs/directory01

5.3 再次显示客户端当前的目录挂载情况

(只在客户端上执行以下步骤)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957M     0  957M   0% /dev
tmpfs                     971M     0  971M   0% /dev/shm
tmpfs                     971M   17M  955M   2% /run
tmpfs                     971M     0  971M   0% /sys/fs/cgroup
/dev/vda1                  10G  1.6G  8.5G  16% /
tmpfs                     195M     0  195M   0% /run/user/0
192.168.101.10:/nfsshare   10G  1.6G  8.5G  16% /autofs/directory01

(补充:在进入到 Autofs 自动挂载的目录后,自动挂载就在系统中自动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