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Linux 虚拟网桥的设置 (Bridge 版) (转载)

Linux 网桥(br)配置

1、brctl命令安装
yum -y install bridge-utils
2、临时配置步骤
临时配置机器重启后配置失效。多网口配置网桥需开启转发。
临时转发生效: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永久配置:
将文件/etc/sysctl.conf里面的net.ipv4.ip_forward=1的注释去除
sysctl -p (重新加载)
(1)查看系统是否存在网桥配置
brctl show

(2)添加一个新的逻辑网桥接口br0
brctl addbr br0

(3)将eth1加入逻辑网桥br0
brctl addif br0 eth1/eth2

(4)网口配置混杂模式
ifconfig eth1/eth2 down
ifconfig eth1/eth2 0.0.0.0 up
或者ifconfig eth0 promisc / -promisc
(5)配置网桥地址并启动
ifconfig br0 172.168.0.1 up

注:
网卡工作模式:
A、广播方式: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网络中的广播信息。
B、组播方式: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组播数据。
C、直接方式:该模式下,只有目的网卡才能接收该数据。
D、混杂模式: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一切通过它的数据。
3、永久配置
(1)修改eth1/et2网卡配置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eth2
DEVICE=eth1/eth2
TYPE=Ethernet
ONBOOT=yes
BOOTPROTO=static
BRIDGE=br0
(2)修改br0配置
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r0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r0
DEVICE=br0
TYPE=Bridge
ONBOOT=yes
BOOTPROTO=static
NETMASK=255.255.255.0
IPADDR=172.168.0.2
GATEWAY=172.168.0.1
(3)重启网卡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4)开机激活
echo “modprobe bridge”>>/etc/rc.local
4、brctl命令拓展
addbr
#添加bridge
delbr
#删除bridge
addif
#添加接口到bridge
delif
#从bridge中删除接口
setageing
#设置老化时间,即生存周期
setbridgeprio
#设置bridge的优先级
setfd
#设置bridge转发延迟时间
sethello
#设置hello时间
setmaxage
#设置消息的最大生命周期
setpathcost
#设置路径的权值
setportprio
#设置端口的优先级
show
#显示bridge列表
showmacs
#显示MAC地址
showstp
#显示bridge的stp信息
stp bridge {on|off}
#开/关stp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linux言叙」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4493319/article/details/104486641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命令] Linux 命令 ipmitool (管理服务器硬件)(转载)

ipmitool安装,常用指令

IPMI: 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
1.下载地址: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ipmitool/
2.安装步骤

a. tar -xvf ipmitool-1.8.18.tar.bz2
b. cd ipmitool-1.8.18
c. ./configure
d. make
e.make install
f.
modprobe ipmi_si
modprobe ipmi_devintf
modprobe ipmi_msghandler
安装成功(实测Centos7.4)
3.常用指令

    远程电源控制类 远程电源控制类
    Ipmitool -I lanplus –H 10.32.228.111 –U username –P Passwordchassis power off
    Ipmitool -I lanplus –H 10.32.228.111 –U username –P Passwordchassis power on
    Ipmitool -I lanplus –H 10.32.228.111 –U username –P Passwordchassis power reset
    Ipmitool -I lanplus –H 10.32.228.111 –U username –P Passwordchassis power cycle
    (注意power cycle 和power reset的区别在于前者从掉电到上电有1秒钟的间隔,而后者是很快上电)
    读取系统状态类
    Ipmitool sensor list  显示系统所有传感器列表
    Ipmitool fru list   显示系统所有现场可替代器件的列表
    Ipmitool sdr list   显示系统所有SDRRepository设备列表 
    Ipmitool pef list   显示系统平台时间过滤的列表
    3 系统日志类
    Ipmitool sel elist   显示所有系统事件日志
    Ipmitool sel clear   删除所有系统时间日志
    Ipmitool sel delete ID 删除第ID条SEL
    Ipmitool sel time get  显示当前BMC的时间
    Ipmitool sel time set XXX 设置当前BMC的时间
    启动设置类
    Ipmitool chassis bootdev bios 重启后停在BIOS 菜单
    Ipmitool chassis bootdev pxe 重启后从PXE启动
    系统相关的命令
    Ipmitool mc info 显示BMC版本信息
    Ipmitool bmc reset cold BMC 热启动
    Ipmitool bmc reset warmBMC冷启动
    网络接口相关命令
    Ipmitool lan print 1 显示channel1的网络配置信息
    Ipmitool lan set 1ipaddr 10.32.2.2 设置channel1的IP地址
    Ipmitool lan set 1 netmask 255.255.0.0 设置channel1的netmask
    Ipmitool lan set 4 defgw ipaddr255.255.0.254 设置channel4的网关
    Ipmitool lan set 2 defgw macaddr  设置channel2的网关mac address
    Ipmitool lan set 2 ipsrc dhcp 设置channel2的ip 源在DHCP
    Ipmitool lan set 3 ipsrc static 设置channel2的ip是静态获得的
    通道相关命令
    Ipmitool channel info 显示系统默认channel
    Ipmitool channel authcap channel-number privilege  修改通道的优先级别
    Ipmitool channel getaccess channel-number user-id 读取用户在通道上的权限
    Ipmitool channel setacccess channel-number user-id callin=on ipmi=on link=onprivilege=5 // 设置用户在通道上的权限
    看门狗相关命令
    Ipmitool mc watchdog get 读取当前看门狗的设置
    Ipmitool watchdog off   关掉看门狗
    Ipmitool watchdog reset   在最近设置的计数器的基础上重启看门狗
    用户管理相关命令
    Ipmitool user list chan-id 显示某通道上的所有用户
    Ipmitool set password [] 修改某用户的密码
    Ipmitool disable   禁止掉某用户
    ipmitool enable   使能某用户
    ipmitool priv [] 修改某用户在某通道上的权限
    ipmitool test <16|20>[<password]> 测试用户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Rudy,Zhao」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343504/article/details/82664389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实验] Linux 远程日志的集中管理和分文件存储 (通过 Rsyslog 实现)

步骤目录:

步骤一:规划拓扑
1.1 服务器列表
1.2 服务器列表简介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步骤三:配置 rsyslog 服务端
3.1 修改 rsyslog 配置文件的案例
3.1.1 案例一
3.1.2 案例二
3.1.3 案例三
3.1.4 案例四
3.1.5 案例五
3.2 重启 rsyslog 服务

步骤四:配置 rsyslog 客户端
4.1 修改 rsyslog 客户端的案例
4.2 重启 rsyslog 服务

步骤五:测试 rsyslog 服务
5.1 在 rsyslog 客户端上发送日志
5.2 在 rsyslog 服务端上显示日志

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规划拓扑
1.1 服务器列表

rsyslog 服务端 IP 地址:192.168.0.11
rsyslog 客户端 IP 地址:192.168.0.12

1.2 服务器列表简介

rsyslog 客户端将日志发送给 rsyslog 服务端,并实现分文件存储

步骤二:系统环境要求

1) 所有服务器的系统都需要是 CentOS 8 版本
2) 所有服务器都要关闭防火墙
3) 所有服务器都要关闭 SELinux
4) 需要按照拓扑图给对应的服务器配置好 IP 地址和主机名
5) 所有服务器都要可以相互 ping 通自己和对方的 IP 地址和主机名

步骤三:配置 rsyslog 服务端
3.1 修改 rsyslog 配置文件的案例
3.1.1 案例一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module(load="imudp")
input(type="imudp" port="514")
module(load="imtcp")
input(type="imtcp" port="514")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此配置会将所有 rsyslog 客户端的日志存储在 rsyslog 服务端的 /var/log/message 里

3.1.2 案例二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module(load="imudp")
input(type="imudp" port="514")
module(load="imtcp")
input(type="imtcp" port="514")

$template DynFile,"/var/log/%HOSTNAME%.log"
*.* -?DynFile
& ~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此配置会将每个 rsyslog 客户端的日志单独存储在 /var/log/ 下的一个文件里,此文件会以其所属系统名命名

3.1.3 案例三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module(load="imudp")
input(type="imudp" port="514")
module(load="imtcp")
input(type="imtcp" port="514")

$template DynFile,"/var/log/remotelog/%HOSTNAME%-%$YEAR%-%$MONTH%-%$DAY%-messages.log"
*.* -?DynFile
& ~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此配置会将每个 rsyslog 客户端的日志单独存储在 /var/log/remotelog 下的一个文件里,此文件会以其创建时间和其所属系统名命名

3.1.4 案例四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module(load="imudp")
input(type="imudp" port="514")
module(load="imtcp")
input(type="imtcp" port="514")

$template DynFile,"/var/log/remotelog/%HOSTNAME%-%$YEAR%-%$MONTH%-%$DAY%-messages.log"
:fromhost-ip,!isequal,"127.0.0.1" -?DynFile
& ~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此配置会将每个 rsyslog 客户端的日志单独存储在 /var/log/ 下的一个文件里,此文件会以其创建时间和其所属系统名命名
4) 此配置不会单独存储 rsyslog 服务端的日志

3.1.5 案例五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module(load="imudp")
input(type="imudp" port="514")
module(load="imtcp")
input(type="imtcp" port="514")

$template DynFile,"/var/log/syslog/system-%HOSTNAME%/messages.log"
*.* -?DynFile
& ~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此配置会将每个 rsyslog 客户端的日志单独存储在 /var/log/ 下某个目录的 messages 文件里,此目录会以其所属系统名命名

3.2 重启 rsyslog 服务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


补充:
1) 使用 UD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2) 使用 TCP 的 514 端口接收日志
3) 需要在 3.1 修改 rsyslog 配置文件的案例中任选其一完成后在执行此步骤

步骤四:配置 rsyslog 客户端
4.1 修改 rsyslog 客户端的案例

(只在 rsyslog 客户端执行以下步骤)

# vim /etc/rsyslog.conf

添加以下内容:

......
*.emerg;*.alert;*.crit;*.err;*.warning;*.notice;*.info  @192.168.0.11

或者:

......
*.emerg;*.alert;*.crit;*.err;*.warning;*.notice;*.info  @@192.168.0.11


补充:
1) 这里的 192.168.0.11 是指 rsyslog 服务端的 IP 地址
2) IP 地址前一个 “@” 符后是指使用 UDP 端口 514 传输日志
3) IP 地址前两个 “@” 符后是指使用 TCP 端口 514 传输日志

4.2 重启 rsyslog 服务

(只在 rsyslog 客户端执行以下步骤)

#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

步骤五:测试 rsyslog 服务
5.1 在 rsyslog 客户端上发送日志

(只在 rsyslog 客户端执行以下步骤)

# logger "This is our test log"

(补充:这里以发送 This is our test log 信息为例)

5.2 在 rsyslog 服务端上显示日志

(只在 rsyslog 服务端执行以下步骤)

# cat /var/log/* | grep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