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显示所有存储信息
# df -a
案例二:以方便人类阅读的方式显示存储信息
# df -h
案例三:显示存储的 inode 信息
# df -i
案例三:显示存储的格式
# df -T
# df -a
# df -h
# df -i
# df -T
1. DAS(直连存储),就是接在主板上的硬盘
2. NAS(网络附加存储),例如:NFS、Samba、FTP、HTTP,优点是管理简单,缺点是单点故障
3. SAN(网络块存储),例如:Iscsi
4. 分布时云存储,例如:Ceph、Swift
1. Block-based access(基于块存储的访问),对应的是块存储(block),例如:直接接在主板上的硬盘、Iscsi、Ceph
2. File-based access(基于文件系统的访问),对应的是文件系统存储(filesystem),例如:NFS、Samba、FTP、HTTP、Ceph
3. Object-based access(基于对象的访问),对应的是对象存储(object),例如:Ceph
格式化会格式出 inode 区和 block 区
inode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512 个字节,存储哪一份数据存在了哪些 block 里以及数据的所属者、权限创建时间等 metadata 元数据
block 区默认一格大小是 4k,只存储数据本身
ext3 和 ext4 的 inode 区每一格较小,而 xfs 的 inode 区每一格更大,可以存储更多种类,例如快照等 metadata 元数据
# fdisk /dev/sda
(补充:这里以给 /dev/sda 硬盘分区为例,键入以上命令之后,可以根据提示进行分区操作)
# fdisk -l
# ls -ld /sys/firmware/efi
(补充:如果 /sys/firmware/efi 目录存在,则代表系统是 EFI,否则系统是 BIOS)
# [ -d /sys/firmware/efi ] && echo UEFI || echo BIOS